常用中药方剂

中药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 。 中药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,又学会将几种药物配合起来,经过煎煮制成汤液,即是最早的方剂 。 本次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常用中药方剂 。
解表剂
辛温解表剂
麻黄汤
【组成】麻黄9克、桂枝6克、杏仁9克、甘草3克 。
【功用】发汗解表,宣肺平喘:用于外感风寒,恶寒发热、头身痛、无汗而喘,脉浮紧者 。
荆防败毒散
【组成】荆芥、防风、羌活、独活、川芎、柴胡、前胡、桔梗、枳壳、茯苓各30克、甘草15克 。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科吴玉泓
【功用】发散风寒,解表祛湿:用于“流感”、感冒等病证初起,出现恶寒、发热、无汗、剧烈头痛、肌肉关节酸痛,舌苔白腻,脉浮或浮数者 。 本方亦可用于痢疾、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。

常用中药方剂

文章插图
葱豉汤
【组成】葱白(连须)5条、豆豉30克 。
【功用】发汗解表:用于外感风寒,恶寒、发热、无汗、头痛鼻塞、身痛,舌苔薄白,脉浮 。
辛凉解表剂
桑菊饮
【组成】桑叶8克、菊花6克、薄荷3克、杏仁6克、桔梗6克、生甘草3克、连翘6克、芦根6克 。
【功用】疏风清热,宣肺止咳:用于伤风、感冒初起,咳嗽、头痛、微发热,苔薄,脉浮者 。 本方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支气管炎等以咳嗽为主者 。
银翘散
【组成】银花30克、连翘30克、牛蒡子18克、薄荷18克、荆芥穗12克、豆豉15克、桔梗18克、生甘草15克、竹叶12克,芦根15克 。
【功用】辛凉透表,清热解毒:用于外感风热初起,发热微恶寒、无汗或有汗不畅、头痛口渴、咳嗽咽痛,舌尖红,苔薄白或薄黄,脉浮数者 。 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热感冒、“流感”、急性扁桃体炎、急性支气管炎、肺炎、麻疹、“乙脑”、“流脑”以及腮腺炎等急性传染病初起而具有风热表证者 。
麻杏石甘汤
【组成】麻黄6克、杏仁9克、生石膏24克、甘草6克 。
【功用】辛凉宣泄,清肺平喘:用于外感风热,或风寒郁而化热,热壅于肺,而见咳嗽、气急、鼻煽、口渴、高热不退,舌红苔白或黄,脉滑数者 。 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、黄芩、瓜蒌、贝母等,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 。
清热剂
清气分热剂
白虎汤
【组成】生石膏30克、知母9克、甘草3克、粳米9克 。
【功用】清热泻火,生津止渴: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实热证,如高热、烦渴、大汗出、面赤,舌干苔黄,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、身痛、鼻衄等症 。 用本方加减,可治疗“流脑”、“乙脑”、肺炎、糖尿病、口腔炎症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 。
竹叶石膏汤
【组成】竹叶9克、生石膏30克、麦冬18克、半夏9克、人参(或党参5克)、粳米8克、甘草3 克 。
【功用】清热生津,益气和胃:用于热病后余热不清,气阴未复或热病气阴两伤,而见口干、虚烦、呕逆、纳呆,舌红或绛,少苔,脉细数者;胃阴不足,胃火上逆,而见口舌糜烂、消渴者 。 也可用于暑病发热气阴两伤之证 。
清热凉血剂
犀角地黄汤
【组成】犀角1~3克(可用广角或水牛角30克代)、生地黄30克、赤芍12克、丹皮9克 。
【功用】清心解毒,凉血散瘀:用于外感热病,热入血分,证见高热、神昏谵语、出血或发斑疹,舌质红绛,脉数者 。 目前临床上常用本方治疗因血分热炽,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发斑、高热昏迷的病证,如血液病、败血症、急性黄色肝萎缩及斑疹伤寒,或尿毒症、肝昏迷等 。

推荐阅读